|
|
|
孔子是如何圈友的,看完这篇你就明白了人在家庭出生及成长之后,接着要进入社会,结交朋友。思考交友问题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。孔子说过:“道不同,不相为谋。”(《论语·卫灵公》)人生理想不同,不必互相商议。 通常我们交朋友,往往是基于共同的兴趣和爱好,但是碰到人生的抉择问题,要有朋友可以商量,这是难交到的朋友。要是能够遇到两三个牛人朋友,能够在你成功的道路上不时指点一下,这样的朋友,更是难得。 思考交友问题,会让人想到缘分一词:缘有长有短。有人的缘分是一辈子,有人的缘分则很短,中学时代一起念书的人可能再也没有见过面了。缘有深有浅,有些人或许缘分很短,但是很深;有些人缘分很长,却很浅,一辈子都是淡淡的。缘有好有坏。好的叫善缘,坏的叫恶缘。 缘有长短、有深浅、有好坏。而我们每个人都希望与朋友的缘分能够长远、深刻,这种愿望能不能都达到呢? 如何交益友,如何交厉害的朋友,我们的思想先哲——孔老先生,早就写在书中了。 用什么样的心态交友 交友之前,先对朋友好,先付出心血。孔子认为,朋友之间的情感和道义最重要。朋友是否有钱,是否家财万贯,不重要,人生的价值是要由内在的情感来衡量,而不必考量外在的物质。反观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的交友方式,金钱主义至上,动不动:“土豪,抱大腿”“有钱,带我飞”。实不可取。 交什么样的朋友 人与人来往是一种缘分,但也需要有同等层次的品格才能增进这种善缘。通俗点来说就是,找一个和你志趣相投、三观吻合又能携手共进的朋友。 这样的人可以称为知己,知己难觅,与这样的朋友同行,不仅身心愉悦,还能共同进步。但一生中,很难找到这样的朋友,一生得一知己,足矣。 如果找不到这样的朋友,那么要找怎样的朋友呢? 孔子说:“不得中行而与之,必也狂狷乎!狂者进取,狷者有所不为也。”(《论语·子路》)。知己难觅,则找志向高远或洁身自好的人。志向高远的人奋发上进,洁身自好的人有所不为。这两种人叫:狂者与狷者。狂者进取,不断地上进,总觉得今天要比昨天好,明天又要比今天好,充满奋发的动力。狷者很清高,有自己的理想,对于有损格调的事情就不去做。 所以孔子说,交朋友最基本的层次是与狷者来往,有所不为,同他在一起就不会为非作歹了。接着,要设法找到狂者,不断奋发向上。 分清益友和损友 孔子提醒我们,朋友有益友,也有损友。三种朋友有益,三种朋友有害,但都是朋友,一定有某种缘分。这种缘分也许是同乡、同学、同事、同道,甚至同游:一起出去玩过,都可能成为朋友。 朋友的好坏怎么分呢? 孔子说:“益者三友,损者三友。友直,友谅,友多闻,益矣。友便辟,友善柔,友便佞,损矣。”(《论语·季氏》) 三种朋友有益:友直、友谅、友多闻。 “直”代表真诚而正直。这样的朋友有时会带来压力,你做错了,他直接告诉你。但我们总觉得朋友不是应该多包容吗?所以,包容体谅是第二点。如果朋友只是包容体谅,最后可能忽略原则。所以朋友之间一定要互相以正道期许。朋友有过错,要真诚相告并委婉劝导。正直的朋友犹如“忠言逆耳”“良药苦口”,和这种朋友交往,互相勉励是很难得的,彼此要能了解对方的用心。“友多闻”是第三点,指的是博学多闻。朋友喜欢学习,大家见面聊天的时候才有话讲。朋友之间博学多闻,各有专长,可以互相学习,见面的时候分享最新的观念,那是件很愉快的事情。 三种朋友有害。友便辟,友善柔,友便佞。 第一种,友便辟,就是装腔作势,爱面子,让人无法感受到他的真诚。第二种,友善柔,就是刻意讨好,一见到你就说好话,想尽办法讨好你。第三种,友便佞,巧言善辩。这三种朋友都有害,我们要想想身边有没有装腔作势、刻意讨好、巧言善辩的朋友?如果有,要及时远离。 交友的四个阶段 孔子对学生说过,交友有四个阶段: “可与共学,未可与适道;可与适道,未可与立;可与立,未可与权。”(《论语·子罕》) 可以一起学习的人,未必可以一起走上人生正途;这点很容易理解,和你一起读书、上学的同学,毕业后分道扬镳,从事各行各业,对人生的要求也各有所重,有的早早结了婚,有的艰苦创业,有的找个普通工作安稳度日。 可以一起走上人生正途的人,未必可以一起立身处世;和你从事相同的行业,有着相同职业技能的人,未必和你有相同的立身处世观念,坚持同样的原则与规矩。例如:你的同事虽然和你从事相同的工作,但他的处世原则可能和你完全相反。 可以一起立身处世的人,未必可以一起权衡是非。权就是衡量轻重。每个人对是非轻重的标准都是不一样的,能够一起做到一点的人并不多见。 交友的三个层次 孔子说过,交友有三个层次。 第一,要结缘。比如,喜欢读书,参加读书会;喜欢下棋,参加棋友社。只要有共同的兴趣,就会让大家聚在一起,说话有共同题材,进而建立共识,在许多方面可以互相帮助。 第二,要惜缘。珍惜每一次相处的缘分。 第三,要随缘。就算珍惜缘分,到了该“分手”时还是要“分手”,将来再见面时,希望大家更有长进、事业更有成就。 朋友的情谊 朋友是我们的镜子,可以照见我们的真相。 人生是不断在变化的,每一个阶段都有阶段性的朋友,过了那个阶段,恐怕只有极少数留下来。时间就像筛子,我们筛检别人,别人也把我们淘汰了。这是互相调整的过程,我们可以借此衡量自己的情感。譬如,把过去这一年交往最密切的朋友按照顺序列出十个人,接着问自己,我跟这些朋友认识多久呢?会发现大部分都是五年之内认识的。 那么就要问了,五年前的朋友到哪里去了? 都被开除了。你把别人开除,别人也把你开除,因为不来往是互相的。如果交往最密切的朋友都是五年之内认识的话,那么,再过五年,现在的朋友也不见了。若是如此,人的生命将不堪回首,变得非常短暂。 一个简单的建议是,将朋友分类,过去一年间来往的朋友中,最理想的比例是:有三四位是两三年之内认识的,由于工作或者特定的情况,你自然跟他们多来往;有三四位是认识五六年的;另外也有三四位是认识十年以上的。以我个人来说,有认识四十年以上的朋友,也在持续来往。因为认识超过四十年或五十年以上,可以回想那时候我们还青春年少。看到这样的朋友,就会想到自己年轻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想法,和现在差了多远。 人这一生不可能独自行走,儒家强调人与人的关系,尤其是朋友之间,一起切磋琢磨,感受生而为人的特殊价值,真是值得我们好好珍惜。 儒扬文化淘宝网址:https://shop267397769.taobao.com/?spm=a230r.7195193.1997079397.14.RwsyJ2 儒扬文化京东店网址:https://mall.jd.com/index-616833.html 版权说明:本文摘自于网络,可寻原始作者均注明,如果未注明者均不可查询,如原作者有异议,可联系平台留言,24小时内删除。 儒扬图书网声明:此信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,转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,并不用于商业用途,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。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,请与我们联络,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