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有一种爱,叫做放手(深度好文)不要轻易去依赖一个人,它会成为你的习惯,当分别来临,你失去的不是某个人,而是你精神的支柱,无论何时何地,都要学会独立行走,它会让你走得更坦然些。 ——宫崎骏 台湾作家龙应台在她的文章《幼稚园大学》里提到这样一个故事: 一天,一个泪眼汪汪的女大学生在半路拦了她的车子,说另一个同学扭伤了脚踝,问能否搭她的车下山回台北,并说前面拦了三辆车都不肯帮忙。 于是泪眼汪汪的女学生扶着另一个泪眼汪汪的女学生,一跛一跛地进了她的车子。 接下来在短短几分钟的下山车程中,后座的这两个学生拼命掉眼泪、吸鼻涕。受伤的哭,因为脚疼,想妈妈;没受伤的也哭,因为她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个情况。 本来一件小事不值得提及,但是当看到她们两个哭成一团时,龙应台惊异不已,甚至有些不能理解。 她说:“事实上,这个‘惊天动地’的情况,只需要两通电话就能解决:第一通打给校医,第二通打给计程车行,如此而已。” 扭伤脚踝、打不到车,这些算不上有多难的事情,竟然让身为大学生的她们不知所措,乃至哭作一团。 龙应台感叹道:“她们今年20岁,正在接受高等的大学教育。但她们独立处事的能力,还不到五岁。” 一个大学生的处事能力还不及小学生的水平,只能说明在父母大包大揽下,她们的独立性很差。 这种现象,是台湾学生独有的吗?自然不是! 毫不夸张地说,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呵护备至在全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,尤其大陆的父母更是如此。 在对孩子二十几年的教育中,除了某些原因把孩子丢给亲属外,大多数父母都一直把孩子“抱”在怀里,不肯放手。 小孩子遇到什么问题,父母总会不遗余力的冲过去,这样做不难理解。但是孩子长大后,许多父母还一如既往的“抱着”他们,不肯放手。 父母总以为替孩子铺就一条平坦的人生路,就是对孩子最大的呵护和照顾。殊不知这样的路对孩子来说,或许是更大的阻碍。 因为:被抱着长大的孩子,始终学不会走路! 昨天等公交车时,遇到同小区的一位妈妈,正好她也去接孩子,就聊了几句。 她开心地告诉我,熟人给她介绍了份工作,虽然工资不太高但比较自由,下午可以准点接孩子,而且有事请假什么的也不扣钱…… 听她这么一说,确实挺不错的,毕竟像这样兼顾接送孩子的工作并不容易找到。 “挺合适的,孩子中午去小饭桌,你就可以上班了。”我为她开心。 几天后又碰到她,问及她上班的情况,才知道她并没有去,因为孩子不愿意去小饭桌,她很无奈。 “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去呢?我记得上学期你家儿子不是还吵着要跟同学上同一个小饭桌吗?” “哎,别提了。上学期确实很想去。当时刚刚上小学我怕他不适应,也担心他吃不好、睡不好,还担心大点的孩子欺负他,担忧太多。现在想让他去,孩子反而不想去了,说没有妈妈在身边怕被大孩子欺负。” 同样身为妈妈的我,听后禁不住暗自感慨。 孩子有这样的担心,都是妈妈平时的过度保护所致。 父母剥夺了孩子独立去交际和处理事情的机会,也让孩子慢慢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。 一直被父母“抱”着长大的孩子,即使父母后来放手了,他们也不会自己走路。 在孩子的成长中,父母如果学不会及时放手,那么,扼杀掉的不仅仅是孩子面对难题的那份吃苦坚韧,更重要的是孩子学习的能力和自信。 一位心理咨询师朋友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: 一位妈妈向他求助,她读大三的儿子要被学校劝退,原因是大半年似乎没进过教室,也没上过几节课。 这位妈妈说,儿子刚进大学时住不惯集体宿舍,她专程从千里之外跑过去,给他租了房子,后来总算可以去正常上课了,谁知道又发生了这样的事。 她说:“孩子每天都给我发微信或打电话,告诉我他上课了或是下课了,怎么会这样呢?” 从这位妈妈的叙述中看出,她现在依然把孩子“抱”在怀里,不肯放手。 孩子20岁了,还不能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,不能处理生活中的一点小事。 他是独生子,从出生后他的妈妈就做了全职妈妈,他几乎一刻都没有离开过她。 这位“身兼数职”的妈妈几乎包揽了他生活上的所有事情,吃饭、穿衣、陪学习、整理书具等等。他从来不用自己动手,一切由周到细致的妈妈代劳。但恰恰就是这种“紧抓不放”的养育方式导致了孩子后来对外界的处处不适应和抵触。 我们可以想见,孩子小时候是很受用妈妈这种照顾的,一定很感恩妈妈。但是,如果长期这样的话,孩子也是压抑的,他也会排斥。 总有一天,需要他独自去面对一些人和事,或是他对外面充满了好奇,想出去一探究竟。但是当他脱离开妈妈的时候,才发现自己什么也应付不来,什么也处理不了。 没有任何实践经验和生存能力,也就没有什么成就感和自信可言。 到那个时候,孩子对妈妈的感恩早已被自卑、委屈、痛苦,以及愤怒的情绪所吞没。到那个时候再放手,是不是为时晚矣?! 该放手时请放手,千万别让你的爱变成铭心刻骨的伤害! 四 著名教育专家陶行知有一句名言: 滴自己的汗,吃自己的饭,自己的事情自己干,靠人靠天靠祖上,不算是好汉。 不论哪个年代,一个人他不够优秀没关系,但一定要能够独自生活,有最起码的谋生能力。 然而,那些被抱着长大的孩子,终将学不会独自走路,或者即便能摆脱父母这根长期依靠的“拐杖”,也是摇摇晃晃,行走不稳。 所以,出于对孩子真正的爱和保护,父母该放手时就要果断放手! 北大幼儿园早教箴言《放手》里说: 放手,不等于不关心,只是我不能代替别人做事。 放手,不等于从此不管,而是明白我不该控制他人。 放手,就是不要提供所有的答案,让别人从结果中学习。 放手,就是不再试图改变,或者被他人因我只能改变自己。 放手,就是关心而非操心。 作者简介: 闲人不贤。80后妈妈,自由码字工, 用文字敲击灵魂,不愿让生活的琐碎麻木了悸动的心。 儒扬文化淘宝网址:https://shop267397769.taobao.com/?spm=a230r.7195193.1997079397.14.RwsyJ2 儒扬文化京东店网址:https://mall.jd.com/index-616833.html 版权说明:本文摘自于网络,可寻原始作者均注明,如果未注明者均不可查询,如原作者有异议,可联系平台留言,24小时内删除。 儒扬图书网声明:此信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,转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,并不用于商业用途,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。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,请与我们联络,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