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> 家长课堂 >>幼儿教育 >> 如果孩子处于0~18岁,一定看看这篇文章!影响一生
详细内容

如果孩子处于0~18岁,一定看看这篇文章!影响一生




拥有良好的品德,对孩子发展至关重要。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品德发展有何特征?孩子品德发展的“关键期”是什么时候?“个性”是拥有好品德的绊脚石吗?家庭教育在其中发挥哪些作用?我们一起听听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林崇德的讲解吧。


孩子的品德发展6个阶段


了解孩子不同年龄段的身心发展特征,是德育科学性的出发点。儿童从出生到成熟,在品德结构上,大约经历六个重大时期:


0~1岁,是适应性时期。

这个时期不可能有道德认识,也不可能有意做出什么道德行动来,婴儿需要的是有规律的满足和舒适的照顾。


1岁~3岁,是品德萌芽阶段。

机械地以“好”(如“乖”“对”“好人”)与“坏”(如“不好”“不乖”“坏蛋”)为标准,并能做出合乎成人要求的道德行为。此时,儿童掌握不了抽象的道德原则,道德行为是极不稳定的。


3岁~6、7岁,属于情境性品德发展期。

这时,儿童道德行为的动机带有很大的情绪性和情境暗示性。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开始接受系统而具体的道德品质教育。


6、7岁~11、12岁,即小学阶段,这是品德发展的协调性时期。

道德知识系统化并形成相应的行为习惯。低年级,道德行为还依赖教师、家长的指令,言行比较一致,动机与行为也比较一致。随着年龄的递增和道德动机的发展,到了高年级,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逐步增大。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道德信念,以提高道德行为的思想境界。


11、12岁~14、15岁,即少年期,是动荡性品德发展时期。

一方面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的形成期、世界观的萌芽期,开始以道德信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;另一方面,心理发展跟不上生理的迅速成熟,逆反、对抗心理出现,幼稚与成熟、冲动与控制、独立与依赖并存。这是两极分化严重的阶段。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处理好过渡时期的各种矛盾。


14、15岁~17、18岁,即青年时期,品德发展的明显特点是成熟性。

能较自觉地运用一些道德观点、原则、信念来调节行为,世界观、人生观也初步形成。这个阶段的任务是形成道德行为的观念体系和规划,激发青年的开拓进取精神。


各个阶段的特点之间是交错、联系的。新阶段之初可能保有大量前一阶段的年龄特征,一阶段之末也可能产生较多下一阶段的年龄特征。



孩子品德发展的“关键期”


2.5岁~3岁、5.5岁~6岁、小学三年级和初中二年级


每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都要经过量变到质变的几次飞跃,并表现为一定的年龄特征,也就是“关键年龄”。


我们的研究表明,2.5岁~3岁、5.5岁~6岁、小学三年级和初中二年级是品德发展变化的关键期。比如,小学生的男女界限,小学中的“乱班”正是三年级的现象;中学生品德的两极分化正是初二现象。


最近也有一些研究表明,小学五年级是中小学品德发展的转折期,因为品德不良和心理问题,如人际焦虑、学习焦虑、孤独倾向、冲动倾向等从五年级开始。


这个问题还需要继续研究,因为不同时代背景下,“关键期”或“转折期”可能会有差异。德育工作要适应这些关键年龄的质变特征来采取适当的措施,做到有的放矢。


有人认为,过了关键年龄,某些教育就无法进行,有的才能就无法培养。这对强调早期教育是有意义的,但我认为,把关键年龄绝对化也是不对的。关键年龄之后,可塑性会小一些,训练和培养的难度会大一些,但并非不可能改变。



“个性”是德育的绊脚石?


品德是个性中具有道德价值的核心部分。


现在说起“个性”,褒贬不一,甚至认为“个性”是德育的障碍,这跟我们对“个性”的理解有关系。我是这样理解“个性”的:一是把个性看作个性意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;二是强调个性的四种特征,即全面整体的人、持久统一的自我、有特色的个人和社会化的客体。品德发展是离不开个性发展的。品德应看作个性的一个特殊形式,或个性的一个侧面,是个性中具有道德价值的核心部分。现在,我们的德育工作者有时候发现,德育难度增加了,这跟儿童的个性多元化直接相关。


但这也只是表面现象,最根本的是,我们要研究儿童个性背后的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。如果我们还用简单划一的德育方式,就很难出实效。因此,我们的德育工作必须转向,要在做好整体规划的基础上,更加突出”个体“,从个体的成长背景中寻找根源和解决方法。



家庭教育的作用日益凸显


父母显著影响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


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品德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。父母的教育观念是否正确、父母是否以身作则,都是影响儿童品德发展的关键。


研究发现,父母在不同情境下的亲社会行为,显著地影响着青少年自己的亲社会行为;父母的教养方式也显著影响着孩子的社会性发展。现在独生子女太“独”现象和离异家庭子女太“怪”现象都是显性信号。


品德发展的环境相当复杂,互联网中“拳头+枕头”也以负面形式投射到儿童世界。所以,一方面,我们要看到教师、集体、家庭,共同构建了学生品德发展的主要生态,学校需要协调好三者关系,形成最大合力。另一方面,德育工作者还要采取有力措施去抵制复杂社会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。





儒扬文化淘宝网址:https://shop267397769.taobao.com/?spm=a230r.7195193.1997079397.14.RwsyJ2


儒扬文化京东店网址:https://mall.jd.com/index-616833.html




版权说明:本文摘自于网络,可寻原始作者均注明,如果未注明者均不可查询,如原作者有异议,可联系平台留言,24小时内删除。

儒扬图书网声明:此信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,转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,并不用于商业用途,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。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,请与我们联络,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。


电话直呼
在线客服
在线留言
发送邮件
企业位置
联系我们:
13583169416
13583169416
全国少儿图书批发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全国儿童绘本批发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还可输入字符250(限制字符250)
技术支持: 机器人行业建站 | 管理登录
返回顶部 seo seo